2018世界看中国【 来源:山西先锋网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8-02-03 13:40:37 点击次数:4023 】 

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内涵和形式也将相应发生变化。展望未来,“改革的改革”、“开放的开放”将是中国政策的主题词——

/程实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四十载风雨兼程,中国经济强势崛起,改革开放居功至伟;三十年复兴之路,中华民族迈向未来,改革开放换挡起飞。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认为,改革开放的内涵和形式也将相应发生变化。展望2018年及更远的未来,“改革的改革”、“开放的开放”将是中国政策的主题词。“改革的改革”包含三个转变:从释放红利到创造红利,明确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完善国家激励机制;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通过提振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内生增长;从增量调整到结构调整,顶层设计和底线思维并重,平衡好增速与增质。“开放的开放”亦包含三个转变:从较低层次到更高层次,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从商品输出到信用输出,完成金融开放,并获取全面市场经济地位;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引领,为全球发展和世界秩序塑造做出积极贡献。我们判断,“改革的改革”、“开放的开放”将创造新的发展动能,市场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充满信心。

新时代,新起点,改革开放再出发。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成绩斐然,不仅对全球经济发展起到了日益重要的带动作用,也令世界约20%的人口迈入中等收入门槛。改革开放,正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源。改革的要义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开放的核心是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改革是开放的基础和起点,开放是改革的拓展与延伸。十九大报告高度肯定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也在36年后做出了关于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正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也将不忘初心、增加内涵、再度出发。“改革的改革”、“开放的开放”,反映了在世情、国情发生重大变化下施政理念和举措的与时俱进,表达了中国作为世界重要一员对于全球发展的大国担当,体现了为更多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勇气和自信。

改革的改革,从释放红利向创造红利转变。与西方的经验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起点是建立市场,而非完善市场。通过创造经济主体、引入市场要素、重塑激励机制,中国近四十年来的改革释放了积蓄已久的潜在红利,推动了资源的有效流动,带动了广大人民实现温饱、奔赴小康。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留下来的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单靠红利的被动释放不足以支撑改革动能的持续,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创造新的改革红利,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创造红利从根本上依赖于市场功能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强调准确把握“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的关系。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超长周期崛起的根本动力是对于微观个体动能的国家激励。在改革开放近40年之后,激活下一个超长期崛起,需要更加尊重主体能动性,保障民生福利,积极培育中国梦的微观基础,“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改革的改革,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中国改革的方向,不是人为外生决定的,而是发展阶段内生决定的。就经济发展三要素而言,人口、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构成了长周期发展的核心动力。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充足的劳动供给和持续的资本积累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基本元素。在刘易斯拐点已至、资本边际效用递减的阶段,提振全要素生产率将成为更重要的发力方向,也是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提升经济效率的关键。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减速增质的关键时期,平滑、保护并加快增长动力机制转换是改革再出发的目的,创新驱动即这一内生动力机制的核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我们认为,当今世界正在孕育新一轮技术革命,绿色和共享也正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产业机遇。未来的科技创新将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对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引领制造方式、产业形态的巨大变化,建立经济的内生可持续性。立足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依托于十三亿人口的大市场,将局部与个体的小突破扩展为全局和总体的大创新,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将会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改革的改革,从增量调整向结构调整转变。近四十年来,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中摸着石头过河,既没有实施“休克疗法”,又没有被动“等、靠、要”。改革并不急于全面铺开,而是在物质基础逐步丰富、劳动力得到解放的基础上,从农村改革开始,再扩展到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与转型。从区域分布来看,增长极也经历了自东往西、均衡向非均衡、极化到扩散的转变。但随着改革在各个领域的推进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显著提升,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已经从单纯的物质贫乏转变为更加关注非物质需要和发展质量。只考虑局部均衡而忽视一般均衡只会带来越来越多的政策掣肘甚至矛盾,这是改革更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出发点。我们认为,从增量调整向结构调整转变的过程中,要同时关注顶层设计和底线思维,其核心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防止系统性风险二者的并重。顶层设计有助于确立清晰的政策理念、改善政策的协调性、打破部门利益的固化,平衡好发展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发展始终是硬道理,在发展中解决结构失衡、两极分化、利益藩篱、阶级固化等复杂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底线思维则提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化中稀缺的稳定性,经济增长需要必要的托底,改革政策需要务实的推进,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稳字当头,才能在新时代稳健前行,积硅步而至千里。

  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蕴含新机遇。“改革的改革”,核心在于国家激励机制的确立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混改”将为民营经济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新兴科技将助力中国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消费升级将更注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房子是拿来住的”将为民生领域的其他政策提供示范。底线思维始终贯穿中国经济全局,监管改革会着力于从机制上防止系统性风险,让长周期的方向理性超越短周期的市场亢奋。“开放的开放”,依托于大市场的完善和新经济的变革,服务贸易的开放和市场软环境建设有望成为先头兵,更多的双向交流最终将令开放从政策转变为文化。金融开放会倒逼金融改革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望走上快车道,资本市场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一带一路”建设将带来内外经济的共振,成为全球化复苏的重要推力。“改革的改革”、“开放的开放”,顺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将创造新的动能,市场有理由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

(作者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


上一条: 2018,深度改革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返回列表】
姓 名:
身份证:
证 件:

主办:中共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支部委员会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先锋网络编辑部

山西省世界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351—3082336 邮箱:jjgcbjb@163.com  晋社科统一登记证号:51140000699117594C号
晋ICP备100011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