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风正帆悬 ——写在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召开之际【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20-09-08 17:50:27 点击次数:6107 】
美丽山西,魅力无限。
从高处俯瞰,这是一块宝地:黄河在黄土高原上劈开一条峡谷,将沿线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珠联成串,铺展开一幅美轮美奂的黄河画卷……
走进探访,这是一片红色故土:红军东征、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上党战役等对现代中国史产生重大影响的著名战役在这里发生……
再细细品味,这又是一方文化沃土:西侯度文化和丁村遗址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云冈石窟、恒山悬空寺是华夏文明进程中的瑰宝;左权民歌、孝义皮影戏等民间艺术举世闻名……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旅业有短暂停滞。恢复跨省团队游首月,行业加速“回血”,游客数量较上一个月环比增幅为23.2%,旅游综合收入较上一个月环比增长11.09%。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着力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
我省第六次旅发大会即将召开,文化旅游业也迎来了发展风口。高质量发展,山西在加速。
锻造三大板块 撑起山西旅游新格局
初秋,天气晴好。一大早,66岁的骑行爱好者张子枫和骑友从太原迎泽桥西出发,骑行88公里,到达青龙古镇。“彩虹路延绵起伏,群山逶迤,花香环绕,美哉!”张子枫在朋友圈晒出这次骑行。
去年夏天,沿着西山山麓,一条色彩斑斓的路——西山旅游公路惊艳亮相。前不久,太原东山旅游公路正式通车,与西山旅游公路“握手”,连接了沿途9个景区、10处文保单位、4处国家级传统村落,辐射百余处景点。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3年来,全省在规划布局、项目建设、景区打造、重大活动和品牌塑造等方面着力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取得突破性开局。
《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全省901处文化旅游资源被识别,开工建设文旅重点项目200余个,完成投资399亿元,培育出100个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策划包装《三大板块旅游项目招商册》,云竹湖、神龙湾等龙头景区通过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全面提档升级,雁门关、洪洞大槐树成为新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国家4A级景区8个……
系列组合拳,拳拳到位,“黄河之魂在山西、长城博览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的印象越来越深入人心。
9月3日,在云丘山坂尔上村康家坪民宿建设工地,工人们正在进行绿化工程。再过不久,大河文明将进入“临汾时间”,来自全球知名河流流域的外国官员、专家等将齐聚临汾,参加第二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
“这是对景区管理、接待、服务等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一次检验。”云丘山景区董事长张连水说。
不只云丘山,近年来,我省景点景区围绕三大板块建设,在“六字要诀”上下功夫,大规模提升改造智慧停车场、旅游厕所、智慧景区、文化软实力等,整治内外环境,让景区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是我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的品牌建设年,我省印发了《关于黄河长城太行三大品牌建设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实施9大行动,70项重点举措,重点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业融合化、品牌化发展。
丰富旅游供给方面,推动八泉峡、云丘山和晋祠创建5A级景区,重点培育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新打造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一批“三个人家”。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方面,分类建立三大板块文旅项目建设台账,重点打造忻州中华长城博物馆、临汾黄河文化公园等重大项目。初步确定全省新建、续建文旅项目180余个,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
深化文旅融合 释放转型发展新动能
“优秀传统文化要更好传承,必须创作出适应时代的文创作品,我们正与故宫文创合作,用现代科技对故宫保存的砚台进行3D扫描,1∶1复制。”9月4日,“山西三宝”首次走出省域,亮相2020年中国国际服贸会。在现场,绛州澄泥砚省级大师蔺涛表示,今天的山西,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一村一城,都有5000年历史的背影,整个山西,就是一座大地上的中华文明博物馆。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诗和远方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近年来,我省文旅融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演艺和非遗进景区方面,建立旅游景区非遗项目传习基地12个,布艺、漆器、陶瓷等非遗项目以各种形式进景区,提升了景区文化内涵。《太行山》《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再回相府》《千年铁魂》《如梦晋阳》等陆续推出,全省30余家景区景点有演艺表演。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方面,出台《推动山西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施意见》,命名了2个国家级试点、14个省级试点单位,举办了两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入夜,灯光点亮,手势舞“听我说谢谢。
(责编:张婷婷、常慧忠)